陶艺如人生 匠心淬初心 环球快消息

2023-04-11 18:16:01     来源 : 金台资讯

一盏茶,把仪式感拉满。“围炉煮茶”俨然已成为现在年轻人的社交新宠,而这却是赵永寿的日常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烤茶”文化,在滇西北由来已久,曾经是茶马古道上赶马帮人的最爱。在云南大理剑川,村里面办喜事常常会用“烤茶”来招待客人,赵永寿每天用来烤茶的这把茶壶,乍看不算精致,却是他自己亲手做的,凝聚着剑川特有的非物质遗产——黑陶工艺。剑川黑陶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,敦厚内敛的同时亦彰显质朴的大气,一如赵永寿本人。

60岁的赵永寿是剑川县甸南镇海虹村下宝甸的普通农民,同时也是甸南烟农合作社的育苗工作队技术人员。

赵永寿正在制作熬鱼。

“剑川的气温要到清明过了才能回暖呢,这几天没太阳连着阴雨天气,所以要注意控制‘两黑病’。”在育苗点里,赵永寿正在指导育苗工人们。

作为烟农合作社的一名普通技术员,这已经是赵永寿驻守在育苗点的第19个年头了。从早期的小弓棚育苗发展为集约化托盘育苗,到如今的漂浮育苗,变化的是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设备,不变的是赵永寿的责任心,育苗场地消毒、温湿度记录、棚内通风透光已成为赵永寿每天的“规定动作”。“苗好三成收,苗长得好,大家的收入才有保障嘛!”忙碌了一天的赵永寿收拾东西回家时笑着说道。

回家后的赵永寿,吃完晚饭开始“捯饬”他的黑陶。走进赵永寿的“私人工作室”,惊讶于散落在房内琳琅满目的茶具、花瓶、瓦盆和摆件,最震撼的要数案头架设着的正在雕刻的龙头,龙嘴张开,双眼圆睁,须髯飘逸,凿子、锉子、刻刀等各种雕刻工具一应俱全。赵永寿接触黑陶也和童年的经历有关系,赵永寿的父亲就是一名黑陶手艺人,代代相传至今的传统技艺,却也曾面临凋敝的风险。村里多以木雕出名,制作木雕的边角料常常会被拿来烧制些黑陶盆具家用,守在窑前添柴火的记忆一直印刻在他的脑海里。

“从爷爷那辈开始,家里就在做土陶,小的时候常常跟在父亲身边捏泥巴玩,觉得很神奇,没有模具,靠着一双手就能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东西,而烧窑过程中火候的把控尤为重要,稍有不慎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。担心这门技艺失传,我跟着父亲从16岁就开始学习,如今也出师带了几个徒弟。”赵永寿一边介绍,一边手持刻刀,锋利的刀尖在陶器上不断游走,轻抚浮尘,一个栩栩如生的鳌鱼鱼尾就制作完成了。在剑阳楼、石宝山宝相寺等古建筑上都可以见到赵永寿的作品,同时在传承先辈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,让“熬鱼宝顶”更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,融入现代生活。

赵永寿的儿子赵剑说:“爸爸最常和我们说的就是,人生就如制陶一样,要有耐心和细心,最重要的是守得住初心,经历打磨和烧制,才能成就最终的圆润饱满。”

隔着赵永寿家的土窑不远处就是海虹村的密集式烤房,作为村里闻名的烧窑能人,在不断学习现代烘烤技术和烤房的使用技巧后,2022年,赵永寿成为了村里的烘烤主管,一整个烘烤季,都能见到赵永寿忙碌的身影,常常是刚解决完上一户农户的问题,水都来不及喝就赶往下一户村民家中。“都是技术活,只要坚持不懈,用心学习,总能成为行家。”赵永寿相信事和事总有相通之处,不断学习新的烘烤知识,为了村里的烤烟有更好的收成。

随着剑川数字经济快速发展,赵永寿不但开始尝试直播,通过短视频平台向网友讲解制陶工艺;还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,融入当地甲马版画等传统元素,努力做各种创新尝试。同时,他还以县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,积极宣传白族传统制陶工艺,培训乡村技能人才,把非遗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乡村旅游中,让黑陶产品带着独有的文化符号,助推乡村发展振兴。(洪滢 文/图)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X 关闭

最新资讯

X 关闭